决定论的科学家认为,自我是大脑的随附现象,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
持决定论的科学家认为,自我是大脑的随附现象,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而认知神经科学家加扎 尼加( M. Gazzaniga) 认为,意识并不遵循自然因果 律,并基于神经基础提出意识涌现论,认为意识或自 由意志是涌现的———是大脑这个复杂系统中的神经 元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多层级相互作用涌现的结 果。“人的大脑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系统和层面,从 神经系统的粒子物理层到原子物理层、化学层、生物 化学层、细胞生
持决定论的科学家认为,自我是大脑的随附现象,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而认知神经科学家加扎 尼加( M. Gazzaniga) 认为,意识并不遵循自然因果 律,并基于神经基础提出意识涌现论,认为意识或自 由意志是涌现的———是大脑这个复杂系统中的神经 元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多层级相互作用涌现的结 果。“人的大脑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系统和层面,从 神经系统的粒子物理层到原子物理层、化学层、生物 化学层、细胞生物学层、生理学层,都会产生意识突 现”[18]。而且意识不能还原到神经物质,低层级意 识模式能影响高层级的意识模式,低层级的物理生 化因果律不能完全解释高层级的现象。
总之,认知涌现论为认知或意识现象提供了一 种新解释,认为认知或意识是心智、身体、环境相互 作用整体涌现的结果,是作为复杂系统的大脑之神 经生理物质相互作用涌现的一种整体属性。
历史地看,涌现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 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被认为是涌现思想的最早来源。他认为整体先于部 分而存在,有了部分并不意味着有了整体,还必须加 上“形式”,因为事物是“形式”( 形成整体的部分的 统一因素) 和“质料”( 部分) 组成的复合整体。例 如,对一个人的定义并不能从对这个人的手足等单 独部分器官的定义组合来确定。但是,“必须强调 的是,涌现现象比传统上包含在整体/部分关系中的 现象要多得多,”[3]涌现的内涵比整体/部分的关系 更为复杂,因为它还涉及层级性和生成性等。 二 涌现论的类型 刘易斯之后,涌现论在英国、美国、法国、苏联得 到发展,在英国尤为盛行,在不同学科如哲学、生物 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论物 理学等得到发展,最终在人类精神现象和心智的探 索中达到顶峰,并与不同时期的论题相结合,形成了 如下不同类型的涌现论。 ( 1) 进化涌现论。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由于地 质学的发展,特别是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G. Cuvier) 的“灾变论”和埃尔德雷奇( N. Eldredge) 、古尔德 ( S. J. Gould) 的“点断平衡论”的提出,极大地冲击 了达尔文的渐进进化论。进化涌现论将进化论和涌 现论相结合,调和了突变进化和渐进进化,主要代表 有刘易斯、亚历山大( S. Alexander) 、摩根( C. L. Morgan) 、塞拉斯( R. W. Sellars) 、布罗德( C. D. Broad) 、
进化涌现论通常认为高层级 现象来自低层级现象,但不能从低层级推论出来,具 有新颖性、不可还原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亚历山大通过涌现建立形而上学的存在本体论,认为物质 的本质基础是时空,生命、意识、心智和神灵依次从 中产生,神性是最高层次,较高层级的属性由存在的 较低层级涌现产生的,构成新的存在秩序,但不能还 原为较低层级的属性,事物之所是皆为神性使然。 摩根与亚里山大相反,坚持自然主义的涌现论,认为 涌现是基层物质、生命到心灵逐层级在时空上展开 的结合体,高层级事物是由低层级进化的一种新关 系或结构,并且对低层级产生影响。显然,摩根的涌 现思想蕴含了向下因果关系。生物学家赫胥黎( J. Huxley) 认为新物种是以突变的形式产生的,以整体 的形式与外界环境适应。事物进化时,“时不时会 有一个突然的快速通道,通向一种全新的、更全面的 秩序类型或组织类型,具有相当新的涌现性,并涉及 进一步进化的全新方法”[4]。 我们认为,虽然进化涌现论丰富了刘易斯的涌 现概念,但在回答涌现形成机制时,还是黑箱,比如 亚历山大认为是“自然虔诚”的结果。布罗德虽然 提出“阶层内定律”和“跨阶层定律”的涌现机制,但 对高层级的解释仍摆脱不了某种神秘的猜测,“常 被指责为促进神秘的解释”[5]。
( 2) 机体涌现论。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进化涌 现论由于自身逻辑体系不完备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发 展走向衰落,但其思想在生物学得到了应用,并以机 体哲学的形式得到发展。生物学家为了反对“活力 论”和“机械论”而将自然界看作是“有机体”或“生 物共同体”。英国哲学家怀特海( A. N. Whitehead) 认为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都由活动的 “机体”构成,处于创造、活生生的生成过程中。自 然的基本单元是事件而非物质,事件是被创造出来 的,是不断生成的,处于一个变化的有层次的等级世 界中。由于摄入或感觉,“自我是在过程中贯串出 现的突生物”[6]333 ,整体过程的认识即认知。美国哲 学家巴姆( A. J. Bahm) 认为,有机体是整体和部分之 间互依赖、互决定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绝对 的,部分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此整体又可以作为一 个更大整体的部分而存在,“融入另一种多层面的 相互依存性、多层面的互补性、多层面的极性或许还 有某些多层面的多样性的复杂性”[6]512 而发展。
( 5) 量子涌现论。理论物理学家认为,量子力 学是涌现性的,是通过量子系统的纠缠和不可分离 性刻画的。量子纠缠体现量子系统部分相互作用的 整体性,不可分离性体现了量子整体属性不可还原 到系统部分的属性。20 世纪 90 年代末,哈姆普瑞 兹( Humphreys) 以量子纠缠为范式,建立了量子力 学中的融合( fusion) 涌现论,认为是具有量子纠缠 性质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融合涌现。然而, 在克瑞兹( F. M. Kronz) 和梯恩( J. T. Tiehen) 看来, 量子力学的涌现性在于量子系统的不可分离性,且 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能否用量子力学解释意识 现象,目前还没有统一看法,但量子涌现论的出现, 使得意识的自然主义解释者坚信心智和意识的解释 会像量子力学一样,也是涌现的。可以说,量子涌现 是在微观粒子层次对心智和意识涌现现象的解释, 具有还原论特征。 概言之,无论是进化涌现论、机体涌现论、系统 生成涌现论、社会涌现论还是量子涌现论,均体现了 一般涌现论的整体性、新颖性、不可还原性、不可预 测性、层次性特征,有的涌现论具有向下因果关系、 随附性等哲学意蕴。随着心灵哲学、神经科学、认知 科学的发展,涌现论在人类社会、人类认知或心智等 领域再一次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
本体论
它包括如何将实体分组到基本类别,以及这些实体中哪些存在于最基本的级别的问题。本体论有时被称为存有科学(英语:science of being),属於哲学的主要分支形而上学。
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中,本体包含对一个、多个或所有话语领域的概念、数据和实体之间的类别、属性和关系的表示、形式命名和定义。更简单地说,本体是一种通过定义一组代表主题的概念和类别来显示主题领域的属性以及它们如何相关的方式。
第四,整体适应性作为认知涌现论的内生动力。 认知的基本元素不仅是生成的、相互作用的,而且表 现出整体适应性。适应性原为生物学中带有普遍性 的概念,是物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表现的一种性能, 表现为生物体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离身范式和 具身范式都体现了适应性特征,适应性作为各种认 知范式的共性“能够合理地说明认知在语境中的形 成与演化机制”[14]。比如,联结主义认为认知就是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涌现的结果,是分布式并行加 工的,通过学习调节节点之间联结的权重值就可以 实现,这个过程就是适应性过程。具身认知表现的 是心智、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一种适应性操作。生成 认知是认知主体在心智、身体以及外部世界在时空 中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整体涌现的结果。所以,认知 涌现,无论是离身的机器智能模拟,还是具身的生物 体智能,都共同地表现出整体适应性特征。适应性 就是“只要一个主体、人或机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 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找到要发现的目标,或 者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15]。 总之,认知科学范式从最初的符号主义到具身 生成主义,经历了从内部的机器模拟转向心、身、环 境的内部 - 外部相结合的转变,融合了笛卡尔以来 心身分离的局面。认知科学范式的更迭体现了认知 涌现论的实在性、交互性、生成性、适应性特征。
认知科学家斯蒂芬( A. Stephan) 从系统论角度 对涌现进行了强弱分类。他认为弱涌现是一切涌现 的起点和基础,其特征在于坚持物质一元论; 涌现是 系统共时决定的整体属性; 只要系统的结构不发生 变化,其涌现属性不会发生变化。在弱涌现中加入 不可通约性———涌现属性是系统组分相互作用的整 体结果,不能还原为其部分孤立时所具有的属 性———就是强涌现。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涌现论是 强涌现,因为意识是所有神经元相互作用整体涌现 的结果,不能还原为单个神经元的属性。这样一来, 意识涌现论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宏观 - 微观层 级互相联系起来,不仅在宏观层面是涌现的,而且在 微观层面也是涌现的。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取得的一 系列成果证明,人类认知或心智是复杂的,大脑是认 知或心智产生的生理物质基础,“心 - 脑具有层次 性结构。心智的不同层次有相应的神经相关物。心 智是神经元相互作用的整体涌现。在不同层次的心 - 脑集成过程中,会涌现出较低层次所不具备的新 特性。复杂、高级的心智活动是在整体心智的层次 上涌现的性质”[16]。
科学宿命论Fatalism
摘要:科学宿命论,科学宿命论,严格来讲应该叫“决定论”,也就是对于任一时刻而言,封闭系统任意部分运动初始状态已确定,其之前、之后任意时刻状态均被决定,没有任何改变裕度。此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只能以事实对其判别真伪。人们说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造成决定论体系的崩溃,其实不然,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足以直接证明量
科学宿命论,严格来讲应该叫“决定论”,也就是对于任一时刻而言,封闭系统任意部分运动初始状态已确定,其之前、之后任意时刻状态均被决定,没有任何改变裕度。此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只能以事实对其判别真伪。人们说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造成决定论体系的崩溃,其实不然,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足以直接证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不过也无法证伪。从众多间接实验结果来看偏向于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但也有相反的实验结果,且这些实验均伴随不可靠因素,因此在逻辑上证据是不充分的。
Gazzaniga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Roger W. Sperry的学生和同事。Gazzaniga教授除了编撰这本教科书之外,还主编一套大型的《认知神经科学》文集
2016年3月,又出版了《人类的荣耀》一书,集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本质进行了一场细致而深入的解剖,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将人类引以为豪的大脑中的各种功能一一道来,试图找到让我们变得与祖先截然不同,成为会思考、有感情的人类的关键所在。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