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frame缺失值(NaN)处理

    在进行机器学习的特征工程时,常常需要根据选择的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式,特别是对于对于空值(NaN)的处理,常常使人感到困惑。
    一般对于NaN,常常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填补。第二种——不处理。
    当你使用sklearn库进行机器学习训练时,一般对于缺失值要求较为严格,因此,需要进行填补,至于填补为何值,则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行。
    当你使用lightgbm库一类库进行机器学习训练时,一般不需要处理缺失值,因为这类算法,天然支持缺失值处理,它会将缺失值单独分为一类。
    本人认为,数据的缺失,在实际中是存在一定的业务含义的,例如月收入的缺失,就反应人对于自己收入的不自信,因此在风控领域就存在更容易逾期现象。但此时若是进行均值的缺失值填补,则会使该业务含义消失,因此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数据的特征工程决定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决定模型效果上限,模型参数决定训练的模型能否逼近理论模型,特征工程的难易复杂程度决定模型最终上线的工作量。
(以上为本人的一点点见解)

    判断缺失值的函数有:np.isnan()/ pd.isna()/pd.isnull()。
    np.isnan():一般用于单个值,也可以用于Series或者DataFrame,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坑,np.isnan()判断datetime类型的Series或者DataFrame会报错。

    pd.isna()和pd.isnull():用的比较多,一般推荐使用pd.isna()

s1 = pd.Series([1,2,3,np.nan])
np.isnan(s1)
>>> 0    False
	1    False
	2    False
	3     True
	dtype: bool

pd.isna(s1)
>>> 0    False
	1    False
	2    False
	3     True
	dtype: bool

pd.isnull(s1)
>>> 0    False
	1    False
	2    False
	3     True
	dtype: bool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较为方便和万能的方法来判断缺失值,取出非缺失值进行处理(本人一般也采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np.nan==np.nan发现,np.nan是不会等于np.nan,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取出非缺失值。

np.nan==np.nan
>>> False
s1 = pd.Series([1,2,3,np.nan])
s1==s1
>>> 0     True
	1     True
	2     True
	3    False
	dtype: bool
#获取非缺失值
s1[s1==s1]
>>> 0    1.0
	1    2.0
	2    3.0
	dtype: float64
#获取非缺失值的数量
len(s1[s1==s1])
>>>3
#对缺失值进行填补(除了fillna外的方式)
s1[~(s1==s1)]=0
s1
>>> 0    1.0
	1    2.0
	2    3.0
	3    0.0
	dtype: float64

Logo

脑启社区是一个专注类脑智能领域的开发者社区。欢迎加入社区,共建类脑智能生态。社区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开源类脑工具软件、类脑算法模型及数据集、类脑知识库、类脑技术培训课程以及类脑应用案例等资源。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