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AI 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领域发展迅猛,大语言模型、图像生成、智能驾驶等各类 AI 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爆火,展示了 AI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巨大潜力,其训练和部署对算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据调研机构估算,全球 AI 算力需求在过去几年呈指数级增长,每年增长率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 AI 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 AI 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从医疗诊断、金融风控到工业制造、交通出行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渴望借助 AI 提升效率、创新产品和服务。

1.2 GPU 曾长期主导 AI 算力

在 AI 发展历程中,图形处理单元(GPU)长期占据 AI 算力的主导地位。GPU 最初专为图形渲染设计,其具备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运算。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AI 模型训练中的矩阵乘法、卷积运算等操作与 GPU 的并行计算特性高度契合。英伟达(NVIDIA)等公司凭借 GPU 技术优势,推出一系列适用于 AI 计算的产品,如 Tesla 系列 GPU,构建了成熟的 CUDA 生态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便捷的编程工具和丰富的库函数,极大地推动了 AI 技术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GPU 成为 AI 训练和推理的首选硬件,数据中心中大量部署的 GPU 集群支撑着各类 AI 任务的运行。

1.3 新硬件技术崛起的必要性

尽管 GPU 在 AI 算力领域功勋卓著,但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其局限性逐渐显现。一方面,GPU 功耗巨大,运行成本高昂。大规模数据中心为维持 GPU 集群的运行,需耗费巨额电力,同时产生大量热量,散热成本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GPU 架构通用性有余但针对特定 AI 任务的优化不足,在处理一些对能效比和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时,难以满足需求。例如,在边缘计算场景中,设备对功耗、体积和成本有严格限制,传统 GPU 难以适配。此外,英伟达在 GPU 市场的高度垄断,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 AI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硬件技术的崛起成为必然趋势,以满足不同 AI 应用场景对算力的多样化需求,推动 AI 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GPU 的局限与挑战

2.1 高功耗与散热难题

GPU 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架构使其在运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以英伟达旗舰级的 H100 GPU 为例,其典型功耗高达 350W,在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时,总功耗惊人。据数据显示,一个拥有数千台 GPU 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每月电费支出可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如此高的功耗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对能源供应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高功耗带来的散热问题也十分棘手。GPU 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散热,将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为解决散热问题,数据中心通常需要配备复杂且昂贵的散热系统,如液冷、风冷等,这进一步增加了建设和运营成本。

2.2 通用性导致特定场景效率不高

GPU 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图形渲染以及通用计算的需求,其架构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计算任务。然而,在 AI 领域,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大语言模型训练,主要涉及大规模的矩阵乘法和注意力机制计算;而在图像识别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推理,则侧重于卷积运算和池化操作。GPU 的通用架构在处理这些特定 AI 任务时,无法针对任务的特点进行深度优化,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导致计算效率无法达到最优。相比之下,针对特定 AI 任务设计的专用硬件,能够在相同功耗和成本下实现更高的计算性能。

2.3 成本居高不下

英伟达在 GPU 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价格较高。一方面,高端 GPU 芯片研发成本巨大,英伟达需要通过较高的售价来收回研发投入并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市场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使得英伟达在定价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例如,一块英伟达 A100 GPU 的售价高达数万元,对于许多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说,采购和部署大量 GPU 的成本难以承受。高昂的成本不仅限制了 AI 技术在一些预算有限的场景中的应用,也对 AI 产业的普及和发展形成了阻碍。同时,GPU 价格的波动还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全球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增加了企业使用 GPU 的成本不确定性。

三、新兴硬件技术概述

3.1 专用集成电路(ASIC)

3.1.1 设计原理与特点

ASIC 是专门为特定应用或算法设计的集成电路。在 AI 领域,ASIC 针对深度学习算法中的常见运算,如矩阵乘法、卷积等,进行硬件层面的优化。其设计原理是将算法中的关键计算步骤通过定制化的电路结构实现,摒弃了通用处理器中不必要的功能模块,从而大幅提高计算效率。与 GPU 相比,ASIC 具有更高的能效比,能够在更低的功耗下完成相同的计算任务。例如,谷歌开发的张量处理单元(TPU),专为加速深度学习中的矩阵运算而设计,通过优化硬件架构和指令集,实现了极高的计算性能和能效比。ASIC 的特点还包括高度的定制化,可根据不同的 AI 应用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如用于图像识别的 ASIC 可强化对卷积运算的支持,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 ASIC 则重点优化矩阵乘法等运算。

3.1.2 代表产品与应用案例

谷歌的 TPU 系列是 ASIC 在 AI 领域的典型代表。TPUv1 首次亮相时,就展现出了对深度学习推理任务的强大加速能力。后续的 TPUv2、TPUv3 以及最新的 TPUv5e 等版本不断升级,性能和能效比持续提升。在谷歌的搜索引擎、图像识别等业务中,TPU 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幅提高了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此外,国内的寒武纪也推出了多款 ASIC 产品,如思元系列芯片。寒武纪思元 290 芯片在智能安防、数据中心推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视频监控中的目标检测、识别等任务提供了高效的算力支持。在一些智慧城市项目中,部署了寒武纪芯片的智能摄像头能够实时对视频流进行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异常行为,保障城市安全。

3.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3.2.1 灵活性优势与工作机制

FPGA 是一种可编程的逻辑器件,其内部包含大量可配置的逻辑单元和互连资源。与 ASIC 不同,FPGA 的电路结构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编程和配置,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在 AI 应用中,开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和任务需求,通过编写硬件描述语言(如 Verilog 或 VHDL)来定制 FPGA 的硬件逻辑,实现对特定 AI 运算的加速。例如,在实时视频处理场景中,FPGA 可以根据视频流的特点和处理要求,动态调整硬件逻辑,实现对视频的快速解码、图像增强以及目标检测等操作。其工作机制是通过对内部逻辑单元和互连资源的配置,构建出适合特定计算任务的硬件电路,从而在硬件层面高效执行任务,相比软件实现具有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并行处理能力。

3.2.2 在实时性要求高场景的应用

FPGA 在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控制、高频交易等领域。在自动驾驶中,车辆需要实时对传感器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摄像头图像、雷达点云数据等,以做出快速决策,确保行驶安全。FPGA 能够以极低的延迟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快速识别道路障碍物、交通标志和其他车辆等信息,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FPGA 可用于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对设备状态变化做出瞬间响应,实现精准的生产过程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高频交易领域,市场行情瞬息万变,FPGA 凭借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低延迟特性,能够在微秒级甚至纳秒级的时间内完成交易策略的计算和执行,帮助投资者抓住稍纵即逝的交易机会。

3.3 存算一体技术

3.3.1 打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瓶颈

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将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分离,数据在两者之间频繁传输,形成了所谓的 “内存墙” 问题,严重制约了计算效率的提升。存算一体技术旨在打破这一架构瓶颈,将计算功能融入存储单元中,使数据在存储位置附近直接进行计算,减少数据传输带来的时间延迟和能耗。例如,在基于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的存算一体架构中,通过对 RRAM 单元的电学特性进行调制,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功能。在执行矩阵乘法等运算时,数据无需在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之间来回搬运,而是在 RRAM 阵列中直接完成计算,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和能效比。这种创新的架构设计为解决 AI 计算中数据密集型任务的性能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

3.3.2 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近年来,存算一体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在材料、架构设计和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三星在存算一体芯片研发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开发的基于 DRAM 的存算一体芯片在性能和能效上实现了大幅提升。国内的一些高校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存算一体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部分产品已进入市场验证阶段。存算一体技术在 AI 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边缘计算和移动端 AI 应用中优势明显。在边缘设备上,如智能摄像头、智能家居设备等,存算一体芯片能够以低功耗、低成本实现高效的 AI 推理,满足设备对实时性和本地计算能力的需求。同时,在数据中心的 AI 训练和推理任务中,存算一体技术也有望通过提高计算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推动数据中心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3.4 类脑芯片

3.4.1 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模式

类脑芯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工作模式。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信息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和处理。类脑芯片模仿这种结构,采用神经形态计算架构,构建大量类似神经元和突触的计算单元,并通过模拟神经元的脉冲发放和突触可塑性等机制来处理信息。例如,IBM 的 TrueNorth 芯片由数百万个神经元和数亿个突触组成,能够以极低的功耗实现复杂的计算任务。这种模拟人脑的工作模式使得类脑芯片在处理一些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模式识别的任务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如在图像识别中的物体分类、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理解等方面,能够更接近人类大脑的认知方式,实现更高效的信息处理。

3.4.2 潜在优势与发展挑战

类脑芯片具有潜在的优势。首先,其能效比极高,相比传统芯片,能够在极低的功耗下运行,这对于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和对能源效率要求极高的数据中心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其次,类脑芯片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通过学习和自我调整来优化性能,类似于人类大脑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然而,类脑芯片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目前对大脑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准确模拟大脑的复杂功能仍存在困难,如何进一步优化芯片的架构和算法,使其更接近大脑的真实工作机制,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类脑芯片的开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难度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类脑芯片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类脑芯片有望在未来 AI 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5 光计算芯片

3.5.1 利用光信号实现高速计算

光计算芯片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和计算,与传统电子芯片利用电信号不同。光具有高速、并行性好、低能耗等特点,能够实现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在光计算芯片中,数据以光信号的形式在波导、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学元件中传输和处理。例如,通过对光的强度、相位、偏振等特性进行调制,可以实现逻辑运算和数据存储。在执行矩阵乘法等 AI 计算中常见的运算时,光计算芯片能够利用光的并行传播特性,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数据的处理。与电子芯片相比,光计算芯片不受电子迁移等物理现象的限制,信号传输速度更快,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尤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算法时,优势更加明显。

3.5.2 技术现状与应用探索

目前,光计算芯片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光计算芯片的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在光学材料、芯片制造工艺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不断创新。例如,Lightmatter 公司开发的光计算芯片,在 AI 推理任务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能够大幅加速深度学习模型的运行。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开展光计算芯片的研究,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探索方面,光计算芯片在数据中心的 AI 计算、高性能计算以及一些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安防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光计算芯片有望成为 AI 算力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AI 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四、各大厂商的布局与竞争

4.1 科技巨头的自研芯片之路

4.1.1 谷歌的 TPU 系列发展历程

谷歌作为 AI 领域的先驱,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第一代张量处理单元(TPU),开启了专用 AI 芯片的研发之路。TPUv1 专为深度学习推理设计,通过定制化的硬件架构,在谷歌搜索引擎等业务中显著提升了推理效率。随后的 TPUv2 增加了对训练任务的支持,采用了脉动阵列架构,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性能。TPUv3 在性能和能效比上实现了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2023 年发布的 TPUv5e 针对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进行了优化,为谷歌的 Gemini 等大型语言模型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2024 年推出的第六代 Trillium 芯片,计算性能比 TPU v5e 芯片提高 4.7 倍,能效比 v5e 高出 67%,预计在年底可供其云客户使用。谷歌通过不断迭代 TPU 系列芯片,不仅提升了自身 AI 业务的竞争力,还推动了整个 AI 芯片行业的技术发展。

4.1.2 亚马逊、微软等的自研进展

亚马逊在 2019 年推出了自研的 AI 芯片 Trainium,用于加速深度学习训练任务。Trainium 芯片采用了定制化的架构和算法,能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实现高效计算,与英伟达的 GPU 相比,在某些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性价比。2025 年,亚马逊计划推出 Trainium 2,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扩大其在 AI 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微软也在积极布局自研 AI 芯片,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出产品,但已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致力于开发能够满足其 Azure 云服务中 AI 计算需求的芯片。微软的自研芯片有望在性能、能效和与微软软件生态的兼容性方面展现优势,为其客户提供更优质的 AI 计算服务。此外,Meta(原 Facebook)也在研发自己的 AI 芯片 MTIA,预计在 2025 年底量产,旨在提升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元宇宙相关应用中的计算能力。

4.2 传统芯片厂商的转型与创新

4.2.1 英特尔在 AI 领域的布局

英特尔作为传统芯片巨头,在 AI 领域积极转型。一方面,英特尔对其传统的 CPU 架构进行优化,增加对 AI 计算的指令集支持,如 AVX-512 指令集,提升 CPU 在 AI 推理等任务中的性能。另一方面,英特尔大力发展至强处理器的集成 AI 加速功能,推出了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并集成了深度学习加速(DL Boost)技术,提高了处理器对 AI 计算的处理能力。此外,英特尔还收购了 Habana Labs,获得了其 Gaudi 系列 AI 芯片技术。Gaudi 芯片专为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设计,采用了独特的架构,在性能和能效比上表现出色,与英特尔的现有产品形成互补,助力英特尔在 AI 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4.2.2 AMD 的 AI 芯片策略与产品

AMD 在 AI 领域同样积极布局,推出了一系列适用于 AI 计算的产品。其 Radeon Instinct 系列 GPU 针对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进行了优化,通过改进硬件架构和软件驱动,提高了 GPU 在 AI 任务中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AMD 还推出了 EPYC 处理器,该处理器在多核心性能和内存带宽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 AI 服务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此外,AMD 在自适应计算领域不断创新,利用其 FPGA 产品的灵活性,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 AI 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对 AI 算力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丰富的产品线和技术创新,AMD 在 AI 芯片市场与英伟达等竞争对手展开了有力竞争。

4.3 新兴 AI 芯片企业的崛起

4.3.3 寒武纪的成长与市场表现

寒武纪作为国内领先的 AI 芯片企业,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其推出的思元系列芯片涵盖了云端、边缘和终端等多个应用场景。寒武纪思元 290 芯片在智能安防、数据中心推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视频监控中的目标检测、识别等任务提供了高效的算力支持。在一些智慧城市项目中,部署了寒武纪芯片的智能摄像头能够实时对视频流进行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异常行为,保障城市安全。寒武纪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在国内 AI

Logo

脑启社区是一个专注类脑智能领域的开发者社区。欢迎加入社区,共建类脑智能生态。社区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开源类脑工具软件、类脑算法模型及数据集、类脑知识库、类脑技术培训课程以及类脑应用案例等资源。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