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冰”识狗使用了什么技术?真的是人工智能吗?今年26日,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剑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名义发表文章,题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让冰冷的机器看懂这个多彩的世界”,阐明了“小冰识狗”的技术真相。



该文深入地阐明了一个事实:微软“小冰”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而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相片一对一匹配”技术。“小冰识狗”为什么一定要采用人工神经网路技术?不用不行吗?为什么?



在上文(I)中,当用户发出指令“小冰识狗”之后,需要等待多久才能收到答案?几秒钟的等待是可以忍受的,但是,需要等上两、三天就麻烦了。所以,“小冰识狗”的关键是识别速度。



一般而言,人类大脑里面的神经细胞大约有一百多亿个,与生俱来,这个数目是不变的,但是,隋着人的成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不断地增多、加强,神经细胞生长出纤维般的“轴突”实现相互联系,出现思维活动。没有“轴突”,神经细胞处于孤立状态就不会发生“思维”。



本质上,人脑思维活动就是由神经细胞发出微弱的电脉冲,相互协同动作,实现思维效应。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就是模仿人的大脑思维活动,用电子元器件搭建”电子神经元“,然后,把千万个”人造电子神经元连接起来,模拟人的大脑活动。但是,人造神经元之间的“轴突”怎么办?使用纳米(nano)光纤替代“轴突”能行吗?且听下回分解。



袁萌 717

Logo

脑启社区是一个专注类脑智能领域的开发者社区。欢迎加入社区,共建类脑智能生态。社区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开源类脑工具软件、类脑算法模型及数据集、类脑知识库、类脑技术培训课程以及类脑应用案例等资源。

更多推荐